如何辨别虚假信息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moss《流浪地球》

1. 不了解的事情不评价

“想当然” 的做法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无论做出这一行为的人身份立场如何。一个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对超导的判断并比不上一般的吃瓜网友。当一个科学工作者对超出自己知识范畴外的内容发表指点时,他的科学素养就很值得思索了。当然,指出这一点的人往往都会带上自己不那么专业的意见。

如果现实生活中有人分享自己的看法时,不要试图驳倒对方。对方可能是将你视为聊得来的朋友,或者出于某种动机将观点强加于你,不要伤了朋友的心,也没有必要陷入无休止辩论的境地。

2. 减少社交媒体信息获取

网络内容本身需要多方佐证提高其可靠性,而课堂外的科普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理解能力比如牺牲掉知识的严谨性,对于非相关领域的个体,科普中的疏漏往往成为伪科学的起点。平台由于机制设计的问题,迎合人类情绪的声音得到放大蔓延。这一阶段早期具有超预期的流量增长,平台乐见其成,然而不及时纠正导致事件传播的失控对平台的信任将难以挽回。

社交化的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具有的亲近感使人逐渐习惯娱乐化的思维。如果确有了解世界的需求,深入目标领域审慎研究才是更能产生积淀的方式。

3. 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

世界是复杂的,人有可能说谎。自身都常常在闲侃中夸大其词,把希望寄托在网线另一端,真实的人或是语言模型——不特定个体的优良品质就很危险了。随着阅历的增加,形形色色的逻辑大抵能够归类。对于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说辞,更应当保持质疑的态度。

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舆论如何炒作,保持冷静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